欢迎光临泸州乡村振兴网!
注册 登录
共同富裕 智慧农业 数字农村 三农问题

泸州国家高新区:打造高层次人才聚集区的思与干

   日期:2022-05-27     浏览:195    
核心提示:清晨,朝阳初升,清澈的湖面波光粼粼。沿着游步道慢跑,一路清风相伴,湖光水色尽收眼底。临水而建的高新众创中心,高耸的玻璃大
 清晨,朝阳初升,清澈的湖面波光粼粼。沿着游步道慢跑,一路清风相伴,湖光水色尽收眼底。临水而建的高新众创中心,高耸的玻璃大楼与澄澈如镜的湖面互为倒影,相映成趣。

  智者乐水。近年来,泸州国家高新区坚持把党管人才放在首要位置,加快“高层次人才集聚区”建设,打造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人才支撑高地。

  □乔陆(图片由泸州国家高新区管委会提供)

  着力平台建设高端化,种好“梧桐树”

  “泸州啊?太远了。”这是泸州国家高新区在进行高层次人才招引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作为非一二线城市如何吸引更多人才前来发展?这是摆在泸州国家高新区面前的一道难题。

  为加快“筑巢引凤”,泸州国家高新区着力建设一批高端平台,形成集聚人才的有力支撑。

  首先筑起的是科技研发之“巢”。作为全省第四家、泸州市唯一的区域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泸州国家高新区进一步完善工作站建管机制,与西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等国内7所高校达成联合培养协议,首批引进2名博士后进站开题。依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41个省级以上研发平台和21个省级以上双创载体,获批各类项目32个,获批项目资金2300万元,申请专利190项,获批120余项。

  为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泸州国家高新区同步建设了一批一流创新创业平台。依托3个国家级、省级孵化器,以及20万平方米众创中心及泸商总部基地等各类孵化载体,培育入孵企业456家,累计毕业298家。实施“政产学研”工程,兑现创业扶持资金4.9亿元,2021年,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6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140家;园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4家(全市共5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20家。泸州能投、川南航天能源成功获批省级“瞪羚企业”。

  人才引进来,技术走出去。泸州国家高新区建设一流协同发展平台,加强与成都高新区、永川高新区等国家级高新区合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探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极核带动南翼发展的新模式,加强人才交流、研发设计、技术转移等方面合作,共享70余项科技转化成果,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泸州)先进技术研究院。与永川高新区等互派4名优秀干部和专业技术骨干交流挂职。

  作为泸州的创新高地,泸州国家高新区一直不断释放政策来实现区域人才吸引力。近年来,泸州国家高新区相继出台《泸州高新区招引高层次人才实施意见和招引紧缺实用人才实施办法》《泸州高新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多项配套政策,扩大人才认定范围,加大在人才安家生活、创新创业等方面的扶持奖补力度。安排专项资金3000万元,大力实施“高新菁英”“高新工匠”“高新创客”“高新企业家”培养计划,培养省级以上领军人才27名。2021年,兑现人才政策扶持资金1760万元、科技创新政策补助资金3000余万元,争取产业发展资金4000万元、协调金融机构发放“园保贷”1130万元。

  刘勇便是被泸州吸引来的高层次人才之一,现任泸州智通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研发部经理。“泸州国家高新区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都能给予科研工作全方位的支持,建立了科研经费资助、成果奖励、生活补助相结合的优秀人才支持激励体系。”扎根几年后,刘勇也成为为泸州国家高新区持续输送发展活力的一份子。“泸州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之一,近年来大力引进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疗健康等科技产业,为各类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成长成才以及个人价值实现的平台和空间。”刘勇表示。

  着力人才服务品质化,构建“生态圈”

  不仅是刘勇博士在泸州国家高新区,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像一个“强磁场”吸引着高端人才纷至沓来。2021年,泸州国家高新区引进以四川省高层次专家刘金玲为代表的高端人才32名,培养省级以上领军人才27名,引进各类人才5000余人,同比增长16.8%,核心区人才总量达4.8万人。

  如何把引进的人才留下来?泸州国家高新区按照“人-城-境-业”融合发展理念,建设“三生融合”高地,营造拴心留人的发展环境。

  第一个“生”是生产,即建设集约高效生产环境。泸州国家高新区对标全国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出台系列政策,正在积极组建100亿元规模中电(泸州)产业基金,建成标准化厂房170万平方米,成功引进中国电子、华为公司、豪能股份、重庆小康等一批世界500强、全国500强企业入驻,正积极与冠捷科技、朗科等一批上市龙头企业洽谈合作。

  第二个“生”是生活。工作之余,方便快捷的生活环境也不可或缺。泸州国家高新区建成拎包入住人才公寓3000余套,高品质建设教育、医疗、商圈、住宅等生活配套,集聚泸州市人民医院、天府中学等优质医疗、教育资源。推进8万平方米爱琴海购物公园项目,建成渔子溪网红公园,引进熙熙庄园火锅、唐阁鱼馆、栖湖印象等一批中高端餐饮业态,打造特色风情美食街、现代消费商业圈。

  第三个“生”则是生态,即建设舒适宜居生态环境。泸州国家高新区充分发挥园区江景、山景、湖景自然禀赋优势,建设高净值人才品质生态圈,园区生态绿化面积达40%以上。高品质打造1800亩渔子溪生态湿地公园,依托毗邻4500亩4A级景区张坝桂圆林、2000亩杨桥湖生态公园,全力打造城市后花园。

  着力产才融合一体化,引入“金凤凰”

  “引进是基础,用好是关键。”泸州国家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张程表示,泸州国家高新区实施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坚持以产聚才,以才兴产,推动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近年来,泸州国家高新区紧扣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出台“三招三引”实施细则,派遣工作组赴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等地靶向引才,柔性引进院士专家团队、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60余名。

  如今,在泸州国家高新区,高端产才融合项目已初步见效。国家级高层次专家——孙云权博士领衔创办的泸州智通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填补了白酒智能酿造产业链条环节空白。近年来,泸州智通实施“智能酿酒起窖系统”等研发制造项目11个,申请发明专利93项,被授权52项,实现营业收入8.2亿元,已获订单18亿元,带动实现经济效益50余亿元。

  同时,泸州国家高新区不断加快产教融合示范区建设,为园区企业培育技能人才。引入泸州职业技术学校、三河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电子(泸州)人才培训中心等在园建设“两基地一中心”,与园区企业合作开办技能人才“定制班”,开展人才“双向”培养。近年来已订单式培养经营管理人才40余名、技能人才3500余人次。

  接下来,泸州国家高新区将继续坚持以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为主线,以深化人才和科技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发展良好生态,打造区域人才中心和科技创新高地,筑牢建设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的人才支撑。

文章来源:四川日报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打赏
 
更多>同类乡村振兴

推荐图文
推荐乡村振兴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