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泸州乡村振兴网!
注册 登录
共同富裕 智慧农业 数字农村 三农问题

李后强:“川江之心”泸州的创新策

   日期:2022-07-18     浏览:103    评论:0    
核心提示:川江之心泸州的创新策李后强泸州是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素有巴蜀门户西南要会之称,是全国唯一的浓酱双优白酒原产地,医疗资源位居全省第二位,长江在泸州有136公里(占川江段60%),为著名的山水交融之城。
 “川江之心”泸州的创新策

李后强

泸州是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素有“巴蜀门户”“西南要会”之称,是全国唯一的浓酱双优白酒原产地,医疗资源位居全省第二位,长江在泸州有136公里(占川江段60%),为著名的山水交融之城。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泸州)先进技术研究院,是超前谋划、抢抓机遇、占据高位、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其他市区都具有示范和激励作用,应该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先进技术研究院立足市场化,建立风险投资基金、产业引导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以产业化为目标,广泛吸纳各种社会资本参与项目研究、中试及工程化,这是整合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价值链、资金链的重大改革创新,将形成“风过泸州带酒香”的“泸州效应”。同时,研究院按照“聚集人才、成果转化、招引产业、促进发展”思路和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开放共享、协同创新”的原则,整合全市各类技术新平台和优势资源,探索人才、资本、产业紧密结合的运营模式和创新生态,这是对僵化的科研体制机制的大胆突破和有力重建,必将产生全局的“裂变效应”和持续的“聚变反应”,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泸州途径”,贡献“泸州智慧”!

一、泸州是“川江之心”和“三门之口”

从地理看,泸州处于长江四川段的中心位置。从长江流域形态看,泸州处于“长江龙”的心脏位置。因此,泸州可以称为“川江之心”,在长江经济带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具有“神阙穴”和“命门穴”的重要作用。

▲图1长江流域的“恐龙”形态

▲图2长江龙”的穴位

我在2016年以《扭紧经济文化双股结构 发挥泸州神阙命门穴作用》为题,勾画了一幅泸州在长江全段的价值图。我发现,长江如龙,泸州卡住了“命门”穴和“神阙”穴。从卫星图片上看,整个长江流域的形状宛如一只恐龙(图1),泸州刚好在恐龙的心脏位置;如果把长江看作一条巨龙(图2),那么泸州正好在肚脐眼位置即神阙穴与命门穴(前后平行对应关系)。由此可见泸州在长江经济和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除了“川江之心”和“神阙命门”,泸州还处于川渝黔交界的“三门之口”(图3)。泸州位于四川盆地南部边缘,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经由水路前往蜀地的第一城,是名副其实的“四川(成都)南大门”;我国西部地区经由水路前往重庆,泸州正是门户,因此称“重庆西大门”恰如其分;泸州南接云贵,正是中原以及蜀地通往云贵高原之“贵州北大门”。正如古语所云,“江阳地扼南北,最为要紧之地”、“失泸而蜀不可为”。

▲图3泸州处于“三门之口”

泸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两千多年历史文化;西汉设江阳侯国,宋代即为西南要会,明代即与成都、重庆三足鼎立,成为当时全国33个商业大都会之一。泸州是连通川、渝、云、贵的关键之地,是四川省最邻近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市,是沟通成都平原、云贵高原等西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镇,因此是名副其实的“川江之心”。不仅如此,泸州在产业发展战略方面,可以与成都平原地区、重庆、云南、贵州等地形成良好的优势互补,互通有无,为四省交界地区的各方面发展提供强劲动力,由此可凸显泸州作为“川江之心”的巨大战略价值。

二、泸州在“钻石模型”和“创新南三角”中的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未来。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

▲图4a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的“四边形钻石模型”

泸州科技创新正处于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严峻挑战。必须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形式变化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坚定信心、奋勇前进,推动科技创新再上新台阶,为全省全市发展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泸州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核心引领,聚焦重点任务,主攻重点领域,优化资源配置,深入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培育创新驱动动力源和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形成产业创新优势,为泸州建设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注入强大科技动能。

泸州科技创新要立足区位及产业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克服“跟风现象”和“从众效应”,保持自己的发展定位和发展定力,错位借力,扬长补短,突出自身优势,避免同质化竞争、雷同化火拼与重复性攻关,不拼硬件拼软件,不拼体量拼质量,不拼体力拼智力,不拼共性拼特性,不求最大但求最佳,不求最新但求最精,不求最高但求最好,不求原创但求众创,聚焦应用科技和“有根产业”,探索双城经济圈背景下泸州创新驱动的发展路径,提升泸州在全省乃至全国创新版图中的地位与能级,这就是“双城创新泸州策”,也是当前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图5a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南三角”

▲图5b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南三角”

▲图5c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南三角”

三、泸州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的战略地位突出

党中央国务院对成渝地区发展寄予厚望,量身定制了双城经济圈战略,这给四川特别是泸州发展带来空前机遇,巨大红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内生态禀赋优良、能源矿产丰富、城镇密布、风物多样,是我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十三五”期间,泸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创新要素进一步集聚,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泸州全市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水平晋升全省第四,科技主要指标位居全省第二方阵排头兵位置,部分指标进入第一方阵,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泸州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高速创新动车”具有先天条件和厚实基础。

双城经济圈主要包括重庆市的中心城区及万州、涪陵、綦江、大足、黔江、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璧山、铜梁、潼南、荣昌、梁平、丰都、垫江、忠县等2 7个区(县)以及开州、云阳的部分地区,四川省的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除平武县、北川县)、遂宁、内江、乐山、南充、眉山、宜宾、广安、达州(除万源市)、雅安(除天全县、宝兴县)、资阳等1 5个市,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这是纲领性文件,规划期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泸州全域进入规划范围,承担重要使命。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定位是,建设成为“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泸州是长江上游重要节点和区域中心城市,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中占据无可取代的战略地位。

在共建科技创新中心中大有作为。中央要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从体制机制、重大项目、重点工作做出了系列布局,推出了系列重大举措、重大方略。首先要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聚焦核能、航空航天、智能制造和电子信息等领域的战略性产品开发,在四川天府新区、重庆高新区集中布局建设若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一批科教基础设施,引导地方、科研机构和企业建设系列交叉研究平台和科技创新基地,打造学科内涵关联、空间分布集聚的原始创新集群。再是要求优化创新空间布局。统筹天府国际生物城、未来科技城和成都高新区等资源,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瞄准新兴产业设立开放式、国际化高端研发机构,建设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依托重庆大学城、重庆高新区等,夯实智能产业、生物医学发展基础,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高水平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鼓励大院大所发展孵化器、产业园,推动空气动力技术、核技术等再研发和在周边地区转化。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支持在突出优势领域布局组建国家实验室以及国家实验室基地,推动中国科学院等在双城经济圈布局科研平台。泸州可以接受辐射,融入中心,共建共享,发展自己。 

泸州在航空航天、军工电子装备、自主可控计算机、高端材料、核能与核技术应用等重点领域,可以培育一批军民融合特色鲜明的龙头企业。同时根据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建设,加快发展卫星通信、遥感产业,建设空天信息产业基地。在军地科技资源共享、标准通用、任务对接、联合攻关等方面先行先试,加快建设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探索建设军事物流多式联运、军需物资集中保障、野战食品快速筹供、军民通用装备保障、野战救治后方支援、工程保障应急支援等保障区。这些领域是泸州应该高度关注的新领域和新动态,深度融入以提高自身产业能级与层次。

四、泸州应在发展数字经济中实现转型升级

中央要求,一是布局完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5G网络建设,推进千兆光纤接入网络广泛覆盖,加快推进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部署,推动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宽带扩容。统筹布局大型云计算和边缘计算数据中心。“东数西算”。完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功能,加快建设二级节点。积极发展物联网,建设全面覆盖、泛在互联的城市智能感知网络。

二是合力打造数字产业新高地。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领域,打造“云联数算用”要素集群和“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培育超高清视频、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文创等创新应用,联手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软件、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重点领域数字化发展,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围绕产业发展需要,推动共建成渝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区域协同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构建全国领先的“5G+工业互联网”生态。支持联合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建设“智造重镇”和“智慧名城”。

三是积极拓展数字化应用。探索建立统一标准、开放互通的公共应用平台,推动双城经济圈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推动地级以上城市全面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稳步推进“数字+”与城市运营管理各领域深度融合。适应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趋势,促进公共服务、社会运行和治理方式创新,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

四是全面提升数字安全水平。加强通信网络、重要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保护,增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可靠性和安全防护能力。完善重庆和成都重要数据灾备中心功能,建设联合异地灾备数据基地。建设网络安全产业基地,支持开展法定数字货币研究及移动支付创新应用。

五、从“七个维度”看泸州科技创新的独特优势

一是从历史维度看,泸州具有创新的遗传基因。泸州是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有改革创新的喜好与精神,尤其是生物发酵工程历史悠久,成绩卓著,使泸州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中国酒城”。“四渡赤水”是毛主席的得意之作,彻底扭转红军被动局面,“鸡鸣三省”会议在泸州召开,共和国不能忘记泸州,应该建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泸州景区;明代才子杨升庵在泸州码头写下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成为千古绝唱,看透了人生,但给人磅礴力量!应该建设“临江仙广场”和“杨升庵纪念馆”,成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景观和高光景点。

二是从“双城”维度看,泸州具有创新的区位优势。泸州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站点,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的独特优势。泸州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翼中心城市、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处于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特别是“泸(州)永(川)江(津)融合示范区”的核心地位,是成渝绵泸创新“四边形钻石模型”的光亮南角(图4),是成渝泸“创新南三角”的稳定三足之一(图5)。

▲图4b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的“四边形钻石模型”

▲图4c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的“四边形钻石模型”

泸州是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长江上游重要的港口城市,是长江中上游地区第二大集装箱码头,四川第三大航空港 ;形成了以名酒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长江文化为代表的五大特色旅游资源。泸州市已成功列入首批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名单,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创新综合水平跻身全省前列,共认定市级科技型企业869家,

三是从国家维度看,泸州具有创新的突出禀赋。泸州是“中国(四川)自贸区”重要组成部分(川南临港片区),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世界级白酒产业基地,国家重要的以名优酒为主体的食品工业基地、循环型化工基地、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国家高性能液压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9大工程机械生产基地之一。先后获得过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迪拜奖)、中国地级市民生发展100强、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等荣誉。创建了泸州国家高新区、江阳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建成了全国唯一的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十三五”期间,泸州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49家增长到143家,居全省第4位、川南第一。培育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57家,瞪羚企业实现零的突破,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全市经济重要增长极。

四是从政策维度看,泸州具有创新的优良环境。2016年以来,先后出台了《中共泸州市委 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科技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加强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与系统谋划,形成了涵盖泸州全市科技创新总体部署,涉及科技项目管理、科研院所改革、科技人员激励、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一系列配套政策;相继推进了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业技术创新、企业技术创新、重大专项实施。2020年泸州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过亿元的有44家;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379亿元;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8.4%。

五是从实践维度看,泸州具有创新的成功经验。“十三五”期间,泸州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科技创新综合水平指数大幅度增长。实施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610项,在智能化酿造、装备制造、现代医药、能源化工等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部分技术跻身行业领先水平。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设立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泸州分中心,成功打造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3家,并培育了一批技术转移示范企业和技术经理人,促进科技成果持续产生,推动科技成果扩散、流动、共享、应用并实现经济与社会价值。实施科技扶贫攻坚行动,建立完善“科技联姻、项目扶贫、组团帮扶”服务体系,成就突出。已经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比如泸州老窖公司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对老窖池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有效推动了固态酿造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还有泸天化公司以天然气和煤炭为原料,进行了“提高天然气制乙炔产率技术研究”,开发了10余种产品。邦立重机公司“特大型环保电动系列液压挖掘机”战略性新兴产品项目,其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完善了现代农业发展支撑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持。

六是从实体维度看,泸州具有创新的多种平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通过“项目+平台”等模式,逐步形成“政府引领、企业主体、市场导向”创新平台创建体系,推动创新要素有效聚集。成功打造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3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1家,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7家。目前泸州建成各类科技创新平台293个,全市国、省级科技创新平台达137家,其中国家级34家,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泸州高新区、泸县医药园区均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科瑞德制药公司获批全省首个企业牵头组建的省级重点实验室,长开区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江阳区跻身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泸州老窖参股成立科创公司。

七是从人才维度看,泸州具有创新的强劲智力。大力实施酒城人才新政,打造“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英才”“科技之星”等引才育才品牌,从2017年起,市本级每年设立5000万元的人才发展基金,吸引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来泸创新创业。“十三五”期间,泸州柔性引进两院院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万人计划”专家等领军人才344人,培育科技创新团队12个、科技领军人才15人,全市科技人才总量达39.86万人。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泸州共全职引进国(境)外高端人才34人,其中国务院“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1名。先后分别与中国科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西南医科大学等高校院所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通过建立专项资金、共建科研平台、重大项目联合攻关、人才培养等推进院地、校地战略合作。

六、泸州创新驱动的局部短板与攻坚策略

泸州科技创新也存在一些短板,比如,一是全社会研发投入偏低;二是科技与经济融合不深,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三是创新平台能级不高,创新平台数量多;四是创新人才支撑不足,引才难、留才难的问题仍然存在;五是创新环境有待优化,激励创新的机制和政策还不健全,高端创新资源的吸引和集聚能力不强,金融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力度有待提升等等,必须努力克服。

当前,全球科技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全球创新版图正加速重构,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科技创新发展呈现跨界融合、底层延伸、基础迈进的新趋势,催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整合和重构全球价值链条。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使世界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创新正以前所未有之势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与人民生活福祉。

世界科技形势、中国科技需求、双城经济圈的科技战略、泸州的经济现状,都逼迫我们加快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坚持创新在全市发展大局中的核心地位,把创新作为引领泸州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在四川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版图中独树一帜,贡献独特力量。主要指标必须进入四川省第一方阵,成为四川省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创新动力源、技术创新策源地,成为长江上游国家创新资源集聚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坚持科技赋能、科技惠民、融合创新、深化改革、人才引领,放大已有优势、发掘潜在优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转化应用,加快实现优势领域重点突破,以创新促转型,以转型促发展。

坚持 “一体两翼”特色发展战略,形成具有泸州气质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具有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发挥“一体骨干创新作用”。一体中心城区(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要突出科技创新主阵地作用,打造“酒城科创集中承载核心区”,聚焦特色产业深化科技赋能,聚力建设川渝滇黔结合部创新高地。江阳区依托国家高新区、酒业园区等载体,大力推进制造业创新和技术创新应用,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固态酿造技术创新中心。龙马潭区发挥“水公铁空”完善的交通枢纽优势,依托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综合保税区等国家级平台,打造临港创新产业集聚区、创新融合发展示范基地、科技体制改革先行试验区。纳溪区聚焦“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推动数字融合、数字服务、数据安全、数字创意等产业创新,推动大数据融合发展创新区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突出“东翼协同创新作用”。东翼川渝毗邻区(泸县、合江县):区域内能源化工、先进材料、现代医药等产业特色优势明显,要深化与永川、江津、荣昌等地协同创新,推动川南渝西科技创新优势互补,建设川渝毗邻区域融合创新发展示范带。泸县依托医药产业园等平台,推动现代医药、能源化工等领域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推动页岩气勘探开发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与示范,打造医药新兴产业创新示范区、川渝融合绿色低碳技术示范基地。

释放“南翼联动创新效应”。南翼乌蒙山区(叙永县、古蔺县):突出乌蒙山区生态绿色本底,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增强创新对酱酒产业、康养文旅产业、山地特色产业、生态环保产业的支撑作用,建设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示范带,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要求,实施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鼓励科技人才在区域内自主流动、择业创业。支持在人才评价、外籍人才引进等政策创新方面先行先试。鼓励成渝地区大学面向全球招生,引进优秀博士后和青年学者。支持引进国内外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成渝地区合作建设研究院和研发中心,设立长期、灵活、有吸引力的科研岗位。深入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探索高校和科研院所职务科技成果国有资产管理新模式,推动形成高校和科研院所职务科技成果退出或部分退出国有资产管理清单。深化政府部门和科研单位项目资金管理制度改革,允许科研资金跨省市使用。探索建立两省市改革举措和支持政策异地同享机制。支持通过股权与债权相结合等方式,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融资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

泸州市要加快壮大人才总量、盘活人才存量、提升人才质量、激发人才能量,推动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创造公平、自由、民主、宽松、独立的创新环境,鼓励异想天开、包容失败走偏,吸引更多怪才、奇才、偏天才。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观念。探索建立优秀人才职称评定绿色通道,开展高层次、急需人才职称直聘试点,完善青年人才“举荐制”。紧扣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建立靶向引才、专家荐才、柔性引才机制,围绕高端紧缺人才目录,吸引聚集一流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杰出创新青年和创新团队。建立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探索户口不迁、关系不转、身份互认、能出能进,双向兼职取酬、双向自由流动、共享科研设施(设备)的科技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大力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新时代“酒城工匠”。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高水准的企业家队伍。 着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创新型领军企业。重点依托白酒(食品)、电子信息(数字经济)、装备制造、现代医药、能源化工等领域规上企业,聚焦领军企业技术创新需求,鼓励创新型领军企业谋划实施重点科技项目,建设重大科技研发平台。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为创新型领军企业,加快成长为“单打冠军”“独角兽企业”,推动优质高新技术企业挂牌上市。

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积极参与四川战略科技平台建设和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构建彰显泸州特色的实验室体系,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优势产业、网络安全等重点领域布局一批高水平重点实验室、研究院等基础设施集群。加大泸州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战略合作力度,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现代农业等产业领域新建一批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和产业技术研究院。鼓励支持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组建工程技术中心、研发基地、技术研究中心。

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生态圈,推动建设“川江科创带”。精准对接成渝“双核”优势资源,依托泸州国家高新区等9个国、省级园区,4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承接成都、重庆的外溢科技创新成果,推动成渝研发、泸州孵化,成渝人才、泸州舞台,成渝设计、泸州制造,成渝科技、泸州产业,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创新和转型升级。充分发挥泸州在白酒、医疗医药、职业教育、数字经济、特色农产品等方面特色,打造白酒科技创新中心、川渝医药健康区域创新中心等高能级的平台,提升城市能级,形成支持西部科学城建设的区域特色体系。

设立协同创新专项资金。积极参与成渝地区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协同创新。以“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探索建立跨区域成果转移转化、重大科研平台建设、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合作等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率先在科技孵化资源整合、科技特派员互派、科技人才库共建共享、打造创新联盟等方面取得突破,示范带动川南渝西协同创新。鼓励支持泸州白酒产业园区推动固态酿造技术创新和绿色循环发展,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核心区、世界级白酒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国家级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鼓励支持泸州航空航天产业园区建设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高地。鼓励支持泸州云溪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四川省特色产业基地,以培育数字经济产业为主导,打造产业生态系统化、基础设施网络化、功能服务精准化和运营发展智能化的智慧园区,形成泸州科技创新的新引擎。

七、泸州科技创新的“十大重点任务”

泸州要聚焦白酒(食品)、电子信息(数字经济)、装备制造、现代医药、能源化工、纺织新材料、绿色建材等七个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集中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实现科技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较高集聚性、根植性、先进性和具有较强协同创新力、智造发展力和品牌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编制产业链树状图,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库,运用揭榜制等方式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对重点产业链“卡脖子”技术进行产业化突破。

一是推进白酒(食品)产业技术创新。四川盆地属于地理第二阶梯,但海拔低、河流众多、气候温润、生物资源丰富,有世界独一无二的植物与动物,是世界上最好的盆地。四川盆地微生物菌群极为丰富而稳定、有独特的“天府菌”数千种,本地发酵产品独具风味,享誉世界。通过大力发展纯粮固态酿造,加快生产酿造自动化、智能化升级,开发国际化产品标准,深入开展发酵机理和微生态分析研究,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白酒创新中心,提升全产业链规模效益,建设全国领先的白酒生产基地和智能酿造基地,打造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

二是推进电子信息(数字经济)产业技术创新。构建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和创新生态链,建设西南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制造基地。重点聚焦手机整机及其零部件、智能终端、新型显示、电子元器件及其他零部件等制造业领域,打造全国数字城市标杆。积极引进研发设计、关键零部件制造、整机制造、供应链金融等企业,支持重点企业做强做大。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着力推进数字产业化。打造白酒、医疗健康、物流等行业应用标杆,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

三是推进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以精密化、集成化、智能化为方向,加快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突破一批智能制造装备关键技术,大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油气钻采装备等产业,鼓励先进制造模式创新,推动数字化设计、自动化制造、信息化管理、网络化经营等新业态多元化多维度发展,发展智慧工厂支撑技术,推动装备制造向柔性、绿色、智能、精细转变,大力推进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及液压元件、油气钻采装备、智能装备等产业基础研究和智能化升级,打造先进的装备制造和智能制造应用示范基地。

四是推进现代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依托医药产业园,发挥平台功能,聚焦创新医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等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大力开展补链强链招商和科研成果孵化,着力构建中药、化学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医药衍生和配套产业五大产业链。启动建设康复辅助器具特色产业园。积极围绕重大疾病诊疗和食品安全检测需求,开发形成一批防治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老年性疾病、重要传染病等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生物制品和现代中药。积极培育大健康新业态,建立大健康服务体系,全面引领大健康产业发展。

五是推进能源化工产业技术创新。通过科技创新推动能源化工产业转型发展,加快推进西南油气田勘探开发和综合利用重点项目,加强页岩气勘探开采和转化利用核心关键技术开发,打造国家天然气(页岩气)千亿立方米级产能核心基地。依托原材料基础优势,推动天然气化工、氯碱化工向精细化方向发展,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向高端高质方向发展,发展高附加值、深加工和终端产品。重点开发乙烯深加工产品、高附加值天然气化工和精细化工产品。研发生产聚碳酸酯、纤维素醚、有机硅等下游产品。

六是推进纺织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聚焦纺织产业的新材料、服装饰品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建设恒力智能化新材料项目,形成年产120万吨纺丝和10亿米织布的生产能力。

七是推进绿色建材产业技术创新。积极发展建筑业总部经济,推动建筑业集群发展。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建筑业向工业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建筑业强市。

八是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技术创新。瞄准未来市场广阔、潜力巨大、代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注重新产业、新模式、新领域,前瞻性地描绘技术创新路线图。比如人工智能技术及产业。包括工业机器人及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系统和传感器等零部件企业;AI算法与芯片技术;无人机、低空飞行、自动驾驶、车载激光雷达、智能座舱等智能汽车零部件、人工智能等在远程医疗、智能制造、商业服务等方面技术创新与成果应用。又如生物科技及健康产业。包括基因工程药品制品、高端诊断医疗设备、康复训练机器人、健康实时监控、移动医疗、智能诊断、合成生物、免疫细胞治疗、靶向药物、干细胞治疗等方面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再如新能源技术及其产业。包括新能源汽车相关的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电池、电池隔膜、高效电动空调、氢气循环系统、电动化底盘、制动能量回收系统、氢燃料电池技术及产业发展。还有新材料技术及其产业。包括高性能合金制备技术和关键成型技术研究、新型石墨烯研发与应用、3D打印新材料新技术发展、航空航天用钛合金及其零部件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

九是加强乡村振兴中的科技创新。加快创建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新技术开发、转化、推广的重要基地。围绕精品果业、高效林竹、绿色蔬菜、特色经作、优质粮食、现代养殖、休闲农业、加工物流等农业特色产业需求,加大农业机械装备、农业信息化、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生态环境、农作物耕作栽培管理、畜禽水产养殖、农作物灾害防治、动物疫病防控、农产品加工储存物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的研发,逐步解决制约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支撑建设长江上游优质农产品供给基地和加工物流基地。

十是加强其他领域的重要科技创新。比如商业模式的数字技术创新,培育和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打造泸州科技大脑平台,整合科技领域重要数据,通过创新主体精准画像和科研数据实时追踪,实现科技领域智能化管理、精准化服务、数据化决策。又如开展智能交通服务、信息表征和交换、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网络优化、产品质量跟踪和检测等技术开发。研发智慧仓储系统、智慧物流调拨系统等关键技术;结合综合应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推进冷链物流、城市配送、国际物流、电子商务物流和农村物流等智能化。再是推进智慧医疗发展,推动5G 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医疗场景深度融合,开发人工智能专家问诊系统,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智能诊疗生态系统。还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金融资金和民间资本进入创新领域。建立财政科技资金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相应的绩效评价和监督管理机制。

八、结束语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成都、重庆、绵阳构成了“创新金三角”(科技金三角),泸州与“创新金三角”是协同耦合关系,共同形成了双城经济圈的“四边形钻石模型”,这个“钻石”是经济圈的创新核心区,可以带动德阳、资阳、内江、永川、江津、北碚、潼南、遂宁等四边区域的创新发展。泸州位于 “成渝双城椭圆南弧”,并为南边出口和门户(长江、自贸区等),是双城的“副城”(通过长江、岷江和南向通道连接)和“第三城”(ABC中的C城),与成都、重庆构成了 “创新南三角”,与双城有很强互补性和共生性。针对泸州的历史、文化、经济、科技、区位参数,可以提出“泸州发展方程”。假如把2019年作为时间起点,泸州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关系可以用如下公式描述:

在“泸州发展方程”中,各个参数都与时间有关,都与创新有关。因此,坚持与时俱进,创新驱动,是泸州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其中,开放、人才、治理(法治)、科技、市场、地理位置、成都-重庆影响力,是泸州发展的主要因素。方程中的参数分别是:

Od:Degree of Openness开放度、包容度,Od∈(0,1),是时间的函数Od(t),包括交通体系,文化交融,产业国际化程度。

Md:Degree of Marketization市场化程度Md∈(0,1),是时间函数Md(t),包括治理体系现代化程度,产品辨识度和知名度(白酒、电子、化工等)。P:Population人口、人才。

L:Law法治保障、产权保护。T:Technology科技、创新。其中α、β、λ为指数,标志人口、法治、科技对总结果的边际影响力,三者相加表示闭环影响,故而α+β+λ=1

G:Geography地理常数,泸州对外连接重庆、贵州、云南,是双城的南向开放门户,有长江口岸、自贸区等。

C:Chengdu-Chongqing成都-重庆函数C(t),表示双城经济圈影响力。

从此公式可以看出泸州的发展力,改革开放Od是力量之源,市场化Md是发展之根,而人才P是立身之本,法治L则是长治久安的保障,科技T是第一生产力。泸州在双城经济圈的地理位置G常数是推动力,成都-重庆函数C(t)则是泸州发展的协同力和耦合力。

综上所述, 泸州是“川江之心”,处于川渝黔交界的“三门之口”,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四边形钻石模型”的闪光南角,与成都、重庆共同构成了成渝泸“创新南三角”,形成了稳定的三足鼎立结构。泸州是四川高质量发展的“南翼引擎”,是双城经济圈高速前行的“创新动车”,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西南重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支点”,使命光荣,任重道远!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