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将联动宜宾组团建成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联合川南四市高水平建设全省第二经济增长极。 图据“中国酒城 醉美泸州”图片库
那么,泸州将如何借势四川五年新的布局,续写发展新篇?
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泸州加速度
在省党代会报告第四部分“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引领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中,提到“推进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等建设”“支持宜宾—泸州组团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推动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和内自同城化发展,高水平建设全省第二经济增长极”。
2021年8月,《川南经济区“十四五”一体化发展规划》对外公布。《规划》内容显示,“十三五”以来,川南四市围绕一体化发展,打造全省第二增长极、建设南向开放重要门户发展目标,经济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川南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4828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7884亿元,占全省比重从15.9%提高到16.2%。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7.%,增速居五大片区首位。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宜宾、泸州地区生产总值先后突破2000亿元。显然,经济综合实力的增强,成为“组团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和“打造全省第二经济增长极”的基础。
“可以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做大做强。”“有利于推动宜宾和泸州一体化发展,引领带动川南经济区高水平建设全省第二经济增长极。”泸州和宜宾联手组团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被视为是“强强联手”,能达到“1+1>2”的效果。两地在协同打造世界级白酒产业集群,提升港口开放水平,深化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两地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建设,共建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统筹推进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共同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方面,都大有可为。
地缘相近,人文相亲,让泸州成为川南渝西合作的桥头堡。
2021年10月,《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由川渝两省市共同批复,并于2021年11月正式印发实施。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列入首批川渝毗邻地区共建功能平台,也是川渝两省市第三个获批实施的平台。2022年,泸州市、永川区和江津区明确67项重点任务,计划投资149.32亿元。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泸州有探索
在省党代会报告的第五部分“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中,提到“大力实施渝昆高铁等重点项目”“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推动长江上游航运枢纽建设,统筹枢纽机场、支线机场、通用机场建设发展”“高质量建设自贸试验区和综合保税区”。
“北面重庆、东靠贵州、南邻云南、西望成都,位于川渝滇黔接合部”,这样的区位条件,自古以来就为泸州提供了优质的开放基因。
自2017年以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综合保税区等7个国家级开放平台先后落户泸州,让泸州成为全省除成都之外拥有开放平台最多的城市。
而在将先天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的过程中,泸州将通道建设作为重要着力点。
2021年6月28日,绵泸高铁内自泸段通车运营,建构起川南半小时交通圈,补齐了泸州的高铁短板。正在抓紧建设中的渝昆高铁、隆黄铁路隆昌至叙永段扩能改造工程也将为泸州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破四川南向铁路运输瓶颈制约再添新引擎。
2018年9月正式通航的泸州云龙机场,创下了全国军民合用机场建设的“泸州速度”。如今,泸州云龙机场已成为川南第一大、全省第三大航空港。
水运方面,泸州充分发挥136公里长江黄金水道优势,泸州港集装箱吞吐量约占全省的60%,稳居全省水运首港。
此外,报告中提出的“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快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加快国家天然气(页岩气)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建设”“培育壮大清洁能源及其支撑、应用产业”等内容,都与泸州关系重大,或是泸州正大力推进的工作。
以加快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为例,目前,泸州正大力实施七大重点工业产业生态链链长制,推进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而其中的能源化工产业链,则与“加快国家天然气(页岩气)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建设”“培育壮大清洁能源及其支撑、应用产业”息息相关。
增进民生福祉,泸州有优势
在省党代会报告的第六部分“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中,提到要“高标准建设国家级和省级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以及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
泸州医疗资源丰富,目前拥有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7所三甲医疗机构,已具备为周边数千万人提供优质医疗健康服务的能力。
2021年5月8日,泸州市政府和西南医科大学共同签订《合作共建区域医药健康中心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围绕建设区域医药健康中心目标,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建成“五地一中心”,即川渝医药人才培养高地、川渝医药高层次人才聚集地、川渝医药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高地、川渝医养结合高品质生活宜居示范地、川渝医药国际交流基地和川渝区域医疗中心。
加快新时代文化强省建设,泸州有资源
在省党代会报告第八部分“加快新时代文化强省建设”中,提出要“推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建设”和“加快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建设”。
不管是推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建设,还是加快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建设,泸州都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文化底蕴和坚实基础。
中央红军从一渡赤水进入古蔺县境,到四渡赤水离开古蔺县境,在泸州境内辗转经历54天,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2021年11月,市第九次党代会召开,提出要建设以“四渡赤水”为重点的红色文化传承带,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泸州段)建设为契机,高水平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太平渡、二郎渡、“鸡鸣三省”会议旧址等红色资源。
今年1月,泸州市印发《实施文化涵养工程加快将泸州文化软实力转化为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二十条措施》,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泸州段建设保护,争创首批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县,到“十四五”末基本建成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泸州段。
依江而生,因江而兴。作为江城,泸州因长江而兴盛的酒文化、码头文化、民俗文化等丰富多彩。
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建设方面,《实施文化涵养工程加快将泸州文化软实力转化为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二十条措施》明确,要积极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编制建设保护规划,打造泸州历史城区、宝莲街历史文化街区等历史风貌建筑区,推出石刻、石雕、奇石“三石”文化名片,多措并举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品牌,打造长江上游最具魅力的博物馆之城,推动白酒文化、古镇文化、龙文化、民俗文化等长江泸州段特色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泸州日报记者 刘明霞